安化是我國一個先有茶后立縣的地方,自古“黑茶”是安化的代名詞。有記載的安化黑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816年,唐代楊燁《膳夫經手錄》中所述的“渠江薄片,益陽團茶”就是安化黑茶。宋代以后,安化每年向朝廷進獻貢茶。明萬歷年間,安化黑茶稱“蘭芽鍋”,用火培之,統呼黑茶,并定為官茶,用之與西域換馬,充當茶馬易市的主題??梢?,安化黑茶的歷史距今有一千一百多年了。
安化在明代前期(15世紀)參照四川烏茶的制造方法,加以改進,制成黑茶。烏茶是蒸青(水煮)茶,黑茶是殺青(鍋炒)茶,相比之下,黑茶除掉了青葉氣,滋味醇和,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。當時,西藏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,邀請賞賜?;夭貢r,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,其中茶葉是大宗,指定有四川官倉撥給,但喇嘛們去繞道到湖廣收賣私茶。湖廣黑茶適合他們的口味,而當時的黑茶主產于安化一帶。
安化黑茶于十五世紀后期,通常經由湖北邊銷北方和西北。由于安化茶滋味濃厚醇和,且量多價廉,西北那些領取官茶引票的茶商,都越境至湖南采購私販。從明至清,茶葉都屬于朝廷的“計劃供應商品”,當時雖然四川茶、漢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“定點生產商品”,但利厚暢銷的安化黑茶很快讓漢中茶和川茶市場冷落,產銷蕭條。從此安化黑茶因此成為官茶。
道光元年(1820年)左右,安化邊疆劉江劉姓茶人在晉商“三和公”指導下,采用花格蔑簍,全人工踩制工藝,在百兩茶的基礎上,增加總量,制成了現時的千兩茶,如今這個擁有70余道工序的安化千兩茶制作技藝于2008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
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,主要由于海外市場的征購,這一原產地在安化山區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之初璧現,并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,從而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為“茶文化的經典,茶葉歷史的濃縮,茶中的珍品”。